快捷导航

要闻世界孤独症日 | 什么是孤独症?这些知识了解一下2024/1/17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47|回复: 0
发表于 2024-1-17 09:29:1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  原标题:世界孤独症日 | 什么是孤独症?这些知识了解一下北京治疗自闭症课程https://www.wucailu.com/wcl-about-expert.html“五彩鹿”作为自闭症康复、儿童孤独症康复教育品牌, 推动中国儿童自闭症、儿童孤独症康复教育行业。以行为分析和矫正理论“ABA康复训练法”作为指导,通过科学的方法塑造儿童用于社会沟通、交流的正确行为,干预和矫正儿童问题行为,帮助家长掌握训练儿童的方法和技巧。


  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成都4月1日讯(记者 李丹)4月2日,是“世界孤独症日”。关于孤独症,我们了解多少?要如何分辨?患儿家长应注意哪些?一起来了解下。

  小明(化名)今年3岁,到了入园的年龄。爸爸妈妈便把他送进了家附近的幼儿园。本以为孩子会在幼儿园里开心快乐地成长。可是幼儿园老师却向父母反映,小明这孩子有点“怪”。

  小明总是在幼儿园里独自跑来跑去,不和其他人交流,也不跟其他的小朋友玩,对老师的命令也置若罔闻。别的小朋友能坐下来安静上课,而小明却在上课时乱写乱画,随意走动。面对老师的指令,小明也压根不理解。

  父母听后并没有放在心上,只认为是孩子太小,比较内向,不愿与人交流而已。就这样过了好几个月,小明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,反而还越来越严重,已经严重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。在幼儿园老师的强烈建议下,小明父母带他来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。经过专家诊断,发现小明患上的是孤独症。

  孤独症多起病于婴幼儿期

  孤独症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以下简称ASD)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,以男性多见,起病于婴幼儿期。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流和语言沟通障碍、重复的兴趣、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,临床表现及背景的异质性极大。

  对于孤独症产生原因的说法有很多种。目前业内主流观点认为,ASD是一个以遗传因素为主,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。

  同时有研究发现,ASD相关的多种高危因素可能有以下这些:父母亲生育年龄高是危险因素之一,可能是由于生殖细胞的新生突变,或是由于衰老相关的表观遗传改变导致。母亲孕产期的情况对儿童神经发育有重要影响,妊娠期并发症(如阴道出血、妊娠期糖尿病等)、使用药物会增加儿童患ASD的风险等。

  如何分辨孩子是否存在孤独症呢?

  首先,需要留意孩子对声音的反应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总是对身边的声音反应不敏感或者完全没反应,但去医院查耳朵却没有诊查出听力障碍。那么就要考虑孩子是否患上了孤独症。此外,有些孩子仅对亲密照顾者的声音有反应或对某种声音有过度反应,也需要提高警惕。

  其次,孩子对于亲密照顾者或周围环境是否有积极的目光关注。如果孩子出现目光不对视或从不与人眼神交流,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甚至有些孩子对于亲密照顾者都不能有目光交流,那就需要提高警惕是否有孤独症倾向。

  第三,孩子的语言发育能力是否落后。孤独症孩子往往存在语言发育方面问题,3岁时甚至连一句短句都无法完整说出,人称代词随着年龄增长也无法区分,当我们发现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,语言表达能力存在很大差异,需要提高警惕。

  第四,随着年龄增长,孩子不能与同龄儿童进行社会活动,比如,玩团体游戏时,他经常是独自跑跳,不能参与其中,有可能是孩子根本就不懂得游戏规则而无法进行团体协作。

  如果爸爸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孤独症倾向,可以看看孩子同班的其他小朋友。如果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,一定要来专业的机构进行诊治。

  孤独症的诊断与治疗

  ASD的核心症状为言语障碍、社会交往障碍、重复/刻板行为。父母注意到的最早问题以“不会讲话”和“不理人”占多数,其他表现还有“不看人、没反应”等。

  如果发现孩子同时具备7种以上的行为,就应该怀疑有孤独症倾向了:

  1、对声音没有反应;

  2、难于介入同龄人;

  3、拒绝接受变化;

  4、对环境冷漠;

  5、鹦鹉学舌;

  6、喜欢摆弄物品;

  7、莫名其妙地发笑;

  8、抵抗正常学习方法;

  9、奇怪的玩耍方式;

  10、动作发展不协调;

  11、对疼痛不敏感;

  12、缺乏目光对视;

  13、特别依赖某一物品;

  14、不明原因的哭闹;

  15、特别好动或不动;

  16、拒绝拥抱、亲吻;

  17、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;

  18、用动作表达需求。

  孤独症孩子需要早期发现,早期干预,早期治疗。

  康复教育和训练一直是孤独症最有效的,也是最主要的方式。经过专业人员评估,医生与家长针对患儿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,从而促进患儿语言发育,提高社会交往能力,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。

  对患儿家长的一些小建议

  第一,发现孩子情况不对,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就诊,明确有无孤独症。

  第二,带患儿到专业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及测试,如智力发育水平、各方面发育能力测试(PEP),孤独行为测试等等。然后根据测评结果及医生诊断,明确孩子是否存在ASD。

  第三,如果诊断为孤独症,要提早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治疗。家长需要与康复治疗师详述孩子的整体情况;康复治疗师则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,包括有语言能力训练、认知训练、作业训练、感统训练、音统训练、PEER社交技能训练等等。

  最后,相信通过不懈努力,孤独症患儿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!

  TIPS:以下是孤独症的诊断标准

  一、在以下(一)(二)(三)三个项目中符合6条,其中在(一)项符合至少2条,在(二)(三)项中至少各符合1条

  (一)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损,表现为下列中的至少两条

  1.在诸如目光对视、面部表情、身体姿势和社交姿势等多种非语言交流行为方面存在显著缺损。

  2.不能建立适合其年龄水平的伙伴关系。

  3.缺乏自发性地寻求与他人共享快乐、兴趣和成就的表现,例如不会向他人显示、携带或指向感兴趣的物品。

  4.与人的社会或感情交往缺乏,例如不会主动参与游戏活动,喜欢独自嬉玩。

  (二)在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,表现为以下至少1条

  1.口头语言发育延迟或完全缺乏,且并没有用其他交流形式,例如身体姿势和哑语来代替的企图。

  2.在拥有充分语言能力的患者表现为,缺乏主动发起或维持与他人对话的能力。

  3.语言刻板和重复或古怪语言。

  4.缺乏适合其年龄水平的装扮性游戏或模仿性游戏。

  (三)行为方式、兴趣和活动内容狭隘、重复和刻板,表现为以下至少1条

  1.沉湎于一种或多种狭隘和刻板的兴趣中,在兴趣的强度或注意集中程度上是异常的。

  2.固执地执行某些特别的无意义的常规行为或仪式行为。

  3.刻板重复的装相行为,例如手的挥动、手指扑动或复杂的全身动作。

  4.持久地沉湎于物体的部件。

  二、在以下三个方面至少有一方面的功能发育迟滞或异常,而且起病在三岁以前

  (一)社会交往

  (二)社交语言的运用

  (三)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

  三、无法用Rett障碍或儿童瓦解性精神病解释

  本网(平台)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

  (李丹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账号

本版积分规则

精彩推荐

发现奇妙

  • 反馈建议:麻烦到管理处反馈
  • 我的电话:这个不能给
  • 工作时间:周一到周五

关于我们

云服务支持

精彩文章,快速检索

关注我们

Copyright 发现奇妙  Powered by©  技术支持:飛    ( 闽ICP备2023009016号-1 )